喜迎二十大

十八洞村的蝶变

《健康报》(2022年09月27日 第 1 版)

字号:

本报记者 张磊 杨秋兰 张丹

通讯员 胡刚

  红色,是湘西最耀眼的底色。革命战争时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3日来到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坚实的足迹印在湘西大地,殷切的关怀留在百姓心间。

  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倡“精准扶贫”,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成为“精准扶贫”的起跑线和试验田,“精准扶贫”的理念犹如一缕春风,从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拉开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历史帷幕。

  斗转星移间,实现了脱贫目标的十八洞村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踔厉前行。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实地探访了十八洞村。

“石大姐”的心愿

  1668元。

  这是2013年十八洞村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这意味着,这个苗族聚居村是深度贫困村。彼时,该村225户939口人中有136户533人贫困,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也是空白。

  十八洞村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千百年来,苗寨人为生计奔忙,为温饱劳碌,却无法摆脱贫困。2013年11月3日,已是深秋时节,习总书记走进十八洞村,看望贫困群众,千年苗寨就此迎来一缕春风。

  “就在这里。”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指着该村梨子寨村民院坝前坪上的一棵有着200余年树龄的梨树说。当时,习总书记就坐在树下,和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攀谈,“精准扶贫”的理念就此唱响。现在,这里被命名为“精准扶贫广场”,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村民石拔三家的堂屋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习总书记与石拔三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总书记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虽已时过多年,石拔三对总书记考察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总书记考察时握住石拔三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总书记说:“你是大姐。”如今,在十八洞村,所有人都热情地称呼石拔三为“大姐”。

  “变化太大了!”石拔三热情地和记者聊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2013年,她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小灯;而今,冰箱、彩电、电饭煲样样俱全。客厅的泥巴地已经铺上了水泥。屋内灶台修葺一新,原先的旱厕也变成了卫生厕所。老人每晚都要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看看她牵挂的习总书记。“现在,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很开心,就盼着啥时还能再见到总书记。”

  不仅是石拔三家,全村处处都迸发出脱贫致富的活力。全体村民出工出力,实现了村里通路、通水、通电;全体村民入股的猕猴桃基地里,果树已经开始挂果;妇女们组织起来,建立了苗绣合作社……

  十八洞村村口,站在一块镌刻着“精准扶贫”4个红色大字的石壁旁,施金通颇为感慨地说,总书记在考察时说,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10年来,村里的优势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最大的收获是把总书记讲的‘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的问题弄明白了。”

  施金通表示,该村目前已形成了乡村旅游、猕猴桃、苗绣、山泉水、劳务经济等多个产业。2016年,十八洞村在全县率先退出贫困村行列;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1年的20167元;村集体经济由2013年的0元增加到2021年的268万元,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不仅如此,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也带动了一批“十八洞姊妹村”的共同进步。记者了解到,距离十八洞村30多公里的合兴村,为了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麻妹英没少到“邻居”十八洞村取经。这些年,合兴村跟着十八洞村发展苗绣,搞种植、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周边的新化县油溪桥村、永顺县高坪村、桑植县红军村等,通过借鉴十八洞村的“解题思路”,也从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特色村庄。

村民的“玛汝医生”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八洞村来说,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就是重要一环。”十八洞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田晓说。

  皮肤黝黑,一头短发,身穿白大褂的刘青书是十八洞村的村医,也是乡亲们口中的“玛汝医生”(苗语“好医生”的意思)。刘青书是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1999年,他从湖南省衡阳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跟着父亲行医。“我父亲就一直做村医,当时诊所就设在我家。”刘青书说,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搞好了,各种政策、项目持续落地,特别是村民看病就医方便了。

  刘青书告诉记者,2013年以前,村医都是背着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进村入户。为给村里各个寨子的小孩子接种疫苗,一早就要出发,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到,“打完针,天就黑下来了,只好在寨子里歇一夜,第二天才能回来”。

  “与10年前相比,现在条件好多了,不仅药品齐全,还配备了心电图机、血糖仪,而且村民看病可以凭医保卡报销。”刘青书说,花垣县2014年筹资对各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并配备听诊器、血压计,以及用于清创缝合、切开排脓等的常用设备。2015年,村卫生室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绝大部分药品免费发放。

  村卫生室也搬家了——从刘青书家里搬到现在的地方。记者看到,新的村卫生室窗明几净,设有治疗室、诊疗室、留观室、药房,各种管理制度、服务公示上墙,不仅公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情况,还对6个村民小组孕产妇、预防接种、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等13项内容进行公示。壁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村民的健康档案。“一共946份。”刘青书说。他对每一份档案中的内容都了如指掌,谁患高血压、谁有心脏病、哪个孩子需要接种疫苗,他都牢记在心。

  虽然村卫生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刘青书坦言,“常见病还能解决,但疑难杂症就招架不住了”。

  为此,2017年2月,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在十八洞村建立远程医疗点,刘青书专门腾出一个房间,用来放置设备。乡亲们患疑难杂症来就诊,刘青书会用电脑视频联系省级专家进行远程诊疗,并在专家指导下为村民治疗。“原来我们到城里看病好麻烦,现在在村里就可让省城的专家帮看病。”在村卫生室远程医疗点体验过的村民杨伍玉说。

  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对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支持。湘西州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彭云表示,作为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组建医共体,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行业资源,打通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转诊渠道,补齐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闯出一条医共体+健康扶贫的试点示范之路,将县域医疗资源整合成一盘棋,高位推动,方向精准,为助推健康扶贫释放出更大效能。全州通过“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培训一批、支援一批”等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开展柔性引才,8个全国全省名医工作室落户湘西,近年招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免费本科生592名,本土化专科层次人才390人,培养全科和助理全科医生872名。此外,还积极帮助村卫生室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省、州、县、乡多次组织医疗专家进村开展健康扶贫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公益活动,让居民不出村也可看上专家。

接续奋战乡村振兴

  行走在十八洞村,青石台阶层层交迭,青瓦白墙随处可见,缕缕炊烟飘散其间,让人真切感受到千年苗寨正在吐故纳新、积蓄发展的力量。

  2021年,对于十八洞村而言,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该村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面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我们没有丝毫松懈,十八洞村人正摩拳擦掌,着力从打造精准扶贫样板的经验出发,向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进军。”田晓说。

  湘西州委、花垣县委派出的驻村干部,培育的“永不走的工作队”,成为湘西州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要让脱贫农户长远发展下去,不能有轻松歇脚的想法。”在田晓看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意味着由“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换,在保持驻点帮扶力度的同时,更需要探索出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田晓表示,乡村振兴,同样不能缺少健康元素,尤其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该村将大力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打造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紧密衔接,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该村还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推行互联网+智能养老,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聊、助急等服务。实施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共享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把照料中心与村卫生所设置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准备建十八洞片区医养中心,真正让村民们得到疾病预防、看病就医、养老康复一条龙服务。”田晓说。

  对于未来,田晓充满信心。去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全村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有260万元左右。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5个产业,村民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十八洞村成为湖南首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这些产业不仅使我们成功脱贫,也为后续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田晓满怀憧憬地说。

数说

  
从2012年到202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由2.13万元增加到4.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74万元增加到1.83万元,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全省68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6920个贫困村、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5715元增加到2021年的13537元,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7%,城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湖南的森林覆盖率59.97%,湿地保护率达70.54%,水土保持率达86.0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1%。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

  
湖南坚定不移“减污”,长江干支流沿岸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基本退出;坚持不懈“降碳”,2021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千方百计“增绿”,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0家、园区10家,提高了发展含金量。

记者手记

  书写健康生活新画卷

  站在十八洞村村口,置身层峦叠嶂的茫茫大山,便能理解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出路”和“发展”的渴望。

  在有着200多年树龄的老梨树的见证下,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习总书记深情地表示,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要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被重重大山锁闭的村庄。山门洞开,春风浩荡,搅动沉寂千年的人心。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从这里打响,十八洞村村民开始了“每天都有新变化”的生活。

  贫困有多深重,变化就有多震撼。10年间,十八洞村的环境改善了,山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生活更好了,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力回到村里,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纷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采访中,记者能真切感受到这里的山水秀美、村容整洁,村民们的生活忙碌而有序,洋溢着朝气和希望。用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的人们,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一朵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八洞村的脱贫之路,不仅书写出当地精准扶贫的精彩故事,更是湖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缩影,引导和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可以说,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十八洞村村卫生室的发展变迁,折射出的是近10年来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变化。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永不缺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I33TXVO】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