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 筑牢疫情防线 守护人民健康 2022年02月14日  

护士胡柳为病人穿刺。

刘明在病房查房。

刘海君为病人做检查。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通讯员   王悠   张艳琼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聚的美好日子,但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有着这样一群医护人员,他们一边做好疫情防控,一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忙碌的身影勾画了寒冷冬季里一道温暖有爱的风景。


  病区“一患一陪护”

  给病人及时的诊治


  “刘医生,从外院转进来一个危重病人需要马上抢救!”2月7日下午,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海君刚处理完三个病人正准备洗手下班时,护士急切的呼喊声传了过来。刘海君查看病人情况后,立即为其开通绿色通道,责任护士把病人安置在过渡病房,在检查病人的健康码行程卡是否绿码,有无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及接触史,有无新冠肺炎相关呼吸道症状等,确定病人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后,刘海君在护士的配合下立即对病人实施抢救,迅速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患者的病情逐步得到稳定。

  作为患者人数众多的科室,消化内科主任曹丽君深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责任重大,他们在确保对病人正常诊治的同时,疫情防控工作也没有丝毫放松。为确保科室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照常进行,不因疫情耽误病人的正常治疗,该科在收治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肝硬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其并发症等急危重症患者之前,副主任刘明都会跟病房医生护士提前沟通,及时处理,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在消化内科病房,为解决危重患者急诊入院时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该科结合病区重病室的区域分布,特别设立了“过渡病房”“隔离病房”,确保每个患者及时、有序入院抢救与诊治。普通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必须持医院出具的48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可以办理入院手续。实施“一患一陪护”,谢绝探视,提倡通过电话、微信、视频探视。

  2月6日下午,73岁的旷大爷入住消化内科,后因病情加重送入重症监护室。在外地求学的孙子听说爷爷病重,立即赶回来看望爷爷。但因疫情期间ICU谢绝探视,于是主管医生范丹用手机让爷孙俩视频。看到孙子那一刻旷大爷热泪盈眶,在得知孙子考了100分后,旷大爷用颤抖的手从口袋掏出100元,交给医生说:“这是给我孙子满分的奖励,请你们转交给他。”


  门诊“一人一诊室”

  给病人全面的保护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消化门诊是消化内科病区的第一关键卡口,自2021年8月份以来,始终坚持“一人一诊室”从未松懈。为坚持做好这项工作,曹丽君根据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多次组织召开疫情防控会议,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参会,并亲自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与制度,指导制定简单易懂的“消化内科疫情期间个人防护及收住病人的规范流程”、消化内科门诊病人“一人一诊室”制度。

  一天,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明正在门诊坐诊,诊室的大门突然被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踢开,原来这位病人看到诊室的门口有很多等待看病的病人,而诊室里面安安静静,好像没有医生坐诊,该病人产生了误会,情急之下有了过激行为。后来经过医院相关人员的反复沟通解释,“一人一诊室”是出于对病人健康保护的需要,他主动陪礼道歉。


  团队“防疫”“治病”两不误

  给病人贴心的关爱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近日,消化内科收治了一位82岁的罗大爷,老人家因反复住院、血管穿刺困难,每到输液时就非常紧张,害怕护士穿刺不成功。责任护士胡柳了解情况后,明白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穿刺时容易失败,而且产生的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深些。因此,她主动跟患者交谈,分散注意力,让患者身心放松,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尽量减轻疼痛感,这种静脉穿刺的方法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工作之余,护士长罗薇多次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巩固穿脱防护服、核酸采样流程,并在科室进行逐个考核,确保人人过关。对低年资的护士实施理论考核和各项操作培训,熟悉科室常见病、多发病。

  消化内科医护团队在工作中,积极做到“防疫”“治病”两不误,有时团队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南岳周边各个乡镇及社区义诊及走访,为百姓提供各种消化、内分泌常见疾病的医疗救助和新冠肺炎防治咨询,为宅在家中的老百姓送上最贴心实用的健康科普知识。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彰显了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